Tuesday, May 7, 2019

马可福音第三章(读经笔记)

      圣经日日读,今天进度:《马可福音》第三章,中英文经文听看链接如下,听读完的欢迎打卡,今天24小时内欢迎任何群友就此章提问,分享和讨论。
Https://www.biblegateway.com/audio/dramatized/niv/Mark.3,(马可福音第三章英语NIV dramatized 朗读版)
https://www.wordproject.org/bibles/gb/41/3.htm (马可福音第三章中文和合本朗读加文字)

马可福音纲要:
耶稣正式传道之前(1:1-13)
1.施洗约翰传道的见证(1:1-8)
2.耶稣受洗  (1:9-11)
3.耶稣受试探(1:12-13)

耶稣在加利利传道(1:14-9:50)
1.呼召第一批门徒:四个渔农 (1:14-20)
2.在迦百农传道:赶逐污鬼,治病 (1:21-34)
3.在加利利周围传道:赶鬼和洁净麻风病人 (1:35-45)
4.在迦百农的医治工作-治好瘫痪病人(2:1-12)
5. 呼召利未(2:13-17)
6. 与权贵争辩(2:18-3:12)
7. 呼召十二使徒 (3:13-19)
8. 在迦百农遭到指控 (3:20-35)

References:
查经大全(Chinese):http://ccbiblestudy.net/New%20Testament/41Mark/41index-S.htm
Bible 疑问(English):https://www.biblequery.org/mk.html
逐章讲解(Chinese):https://cmcbiblereading.com/2016/11/27/%E9%A9%AC%E5%8F%AF%E7%A6%8F%E9%9F%B3%E7%AC%AC3%E7%AB%A0%E9%80%90%E8%8A%82%E6%B3%A8%E8%A7%A3%E3%80%81%E7%A5%B7%E8%AF%BB/

马可福音第一章(读经笔记)

        圣经日日读,今天进度:《马可福音》第一章,中英文经文听看链接如下,听读完的欢迎打卡,今天24小时内欢迎任何群友就此章提问,分享和讨论。
https://www.biblegateway.com/audio/dramatized/niv/Mark.1(马可福音第一章英语NIV dramatized 朗读版
https://www.wordproject.org/bibles/gb/41/1.htm (马可福音第一章中文和合本朗读加文字

    可以查询网上的资料但建议不要发链接作答而用自己的话语言简单概括你的理解:

  1. 马可福音背景:这卷书作者是谁?这卷书写作的时间/相当于中国的什么朝代?写作地点?原文是用什么语言写的?为什么要写这卷书?
  2. 你会如何划分第一章的纲要?
  3. 文中1:2提到的以赛亚书是具体在哪里?为什么要联系旧约?
  4. 文中打括号的注解是马可写的吗?
  5. 我们所读的这一章与其他手抄本有多少差异?
  6. 这一章在另外三卷福音书摆放的位置和写作有什么不一样?
  7. 约翰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指的是什么日期?
  8. 第一章记载了好些耶稣治病鬼的故事?真有鬼吗?
  9. 众人对耶稣的教导为什么觉得这么奇怪?与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
  10. 耶稣为什么不想那些治好的人传扬他?
  11.         1:38节,为什么耶稣不在当地给众人传道,而是去往别处去传道?
  12.         听一遍,开口读一遍,默看一遍,在理解上有什么不一样?
  13. 你有什么疑问?
  14. 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马可福音背景
作者: 本书作者未有记名,根据宗教传统,认为马可福音的作者是马可,使徒彼得的同伴,耶路撒冷人马利亚儿子马可(罗马名字),按希伯来本名为约翰,故圣经有称呼马可的约翰(徒十二12,十五37),注释家认为可十四51节所说的那个少年人即是马可。在他母亲家中有聚会,家道小康(徒十二12-17,参可十四12-16)。他可能是从彼得那里归主的(彼前五13),其表兄是巴拿巴(西四10,徒四36),他们曾与保罗同工,马可因软弱而后退(徒十三1-5,13,十五36-41),但至后来马可还与保罗在罗马同工,在传道的事上于保罗有益(西四10,门24,提后四11),以后更随从彼得去过巴比伦(彼前五13)。古代教父们,如主后一二五年小亚细亚之帕皮亚PAPIAS(为使徒约翰一门生),一五O年巴勒斯坦之殉道者犹司丁(Justin Martyr出身哲学家),一七五年小亚细亚之爱任纽(Irenaeus希腊教士),二四O年亚历山大的俄利根(Orgen基督教学者)等多人,均认为本书是马可从彼得的口授基督行述而着马可福音(并非按照时序记事),且称本书为彼得福音书.

语言:原始语言是希腊文,是写给外邦人的福音书,因为作者在马可福音中需要解释犹太人习俗,以及翻译多数犹太人使用的亚兰语

听众目标:应是说希腊文的基督徒

写作地点:罗马,加利利,安提阿(罗马帝国第三大城市,位于叙利亚北方),以及南叙利亚,都包括在猜测作者所在位置的范围之中。

风格: 作者很可能受到希腊罗马传记风格以及文藻词学所影响,熟悉当时的小说故事,还有荷马史诗;然而,在马可福音中,他几乎没有提到任何当时公众人物,也不引用希腊以及罗马文学作品。

评价:马可作者所引用的犹太经文,几乎都是来自于希伯来圣经的希腊文译本。无论对于现代历史学,或者古典希腊罗马史学标准而言,马可福音都不具有史书的水准,但在宗教传统上人们以确实发生的历史作为看待。

写作日期:主后五十至六十年间(约等于中国的东汉年代)写于罗马。公认为最早期的福音书。准确的写作日期富争论性,甚至保守而笃信圣经的学者也争议不休。日期虽不能确定,但显然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前。传统对于马可动笔记述彼得传讲我们主的一生,究竟在彼得死前(主后64至68年之前)或死后,也意见分歧。若如现在的普遍教导,说马可是第一卷写成的福音书,路加使用马可福音的材料,故马可福音必须在较早的日期写成。有些学者指日期应在公元一世纪的五十年代初,但似乎应在主后五十七至六十年。

写作反映时代: 马可所描述的各事发生于公元29年春季至公元33年春季之间。

主旨:论耶稣以仆人的地位,来显出祂是神的儿子,人的救主(十45,十三11),借着祂的超人能力,借着祂的神迹,表现出祂的神性。

写作动机:早期基督门徒在饱受迫害,且年事已高,需要用文字趁记得尽快记录下来。

是否真实:当时许多门徒和见证人仍在世,成文的福音书如为捏造很容易识破,杜撰说法不成立。

写作取材:《马可福音》的资料可能很多来自彼得在罗马的讲道,所以对主耶稣的服事有许多生动的细节,因为彼得就是目击者。彼得是个感情强烈的人,所以马可多次记录主耶稣的感受和反应。马可福音节奏明快、措辞生动,也反应了彼得的特点。
对比其他福音书:《马太福音》所用的材料与《马可福音》相似的约占全书的45%,与《路加福音》相似的约占65%,因此这三卷福音被称为「对观福音」,即可以互相对照阅读的福音书。对于同一件事的记述,《马太福音》突出了天国之王的权柄,《马可福音》突出了神的儿子服事的能力,《路加福音》则突出了人类救主的爱。

【可一2-3马可福音一章2~3节的话是以赛亚先知说的呢?还是玛拉基先知说的呢?】
    一、有许多古卷是没有“以赛亚”这名字,英文圣经便是根据那些古卷。中文圣经也有几个小字注明“有古卷无以赛亚三字”。同时原文“先知”一词是多数字,表示马可所引用的先知豫言不只一位,因此“以赛亚”一名是译经者所加,不是马可所写。
    二、这两节圣经中第2节是引用玛拉基书三章l节,第3节是引用以赛亚书四十章3节,但玛拉基豫言所说“预备道路”一句,在马可心目中认为中引用以赛亚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两句话的思想,因此玛拉基的话也可说是以赛亚的话。至于先知一词为多数字,这是犹太人说话的一种习惯,“正如先知们所说”。――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
本节引自赛四十3。「预备主的道,修直祂的路」指明施洗约翰的任务就是替主铺路,促使人的心思回转归向主,好让主有平坦的道路能进到人的心中,掌权作王。以赛亚说「修平神的路」,而马可在这里用「修直祂的路」。

Q: In Mk 1:15, how could the kingdom of God be at hand? 
A: The kingdom of God was near, is here in us, and will come. 
Was near: Jesus is the king of kings, and where He is the kingdom of God can be said to be near.
Is here in us: 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believers today. However, it has not appeared in any visible form on the earth. A person who believes in Christ has become a citizen of the kingdom of God. 
Will come: The kingdom of God will not be realized visibly in this world until the Messiah comes again and sets up His kingdom on the earth.
【可一15】「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原文字义﹞「满了」充满,应验,成就;「福音」好消息;「近了」就在眼前(指地方),即将到来(指时间);「悔改」心思的转变,思想上的改变;「信」信服,交托。
    ﹝文意注解﹞「日期满了」指根据神救赎计划的时间表,差遣祂儿子耶稣基督降世来执行计划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日期满了」指根据神救赎的计划,差遣祂儿子耶稣基督建立神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神的国」就是接受神掌权治理的范围。神国的建立首先要求人心的悔改,悔改不是人进入神国的资格,却是走向神国的第一步,只有悔改才能使人心转向神,而福音就是进入神国的路。主耶稣受差遣到人中间来,最中心的服事乃是要挽回人,恢复人和神的关系。

Q: In Mk 1:38, why didn’t Jesus stay in one place very long? 
A: Apparently Jesus was not counting on repetition to draw people to Him. Once people had enough information to make a decision about Him, Jesus moved on to others who had not yet seen Him. 1:38 神做事有自己的法则和节奏 不会随着人的追捧或反对而受影响。

Q: In Mk 1:44-45, why did the man disobey Jesus and tell everyone about his healing? 
A: Scripture does not say, but today we can see people who want the blessings and good things from Christianity, but who do not have any concept of obedience or responsibility. Outside of Christianity this might be more widespread. Some see the appeal of the New Age and some other spiritual movements as the promise of spirituality without any obligations. 
【可一45】「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人从各处都就了祂来。」
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虽然「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34节),却没有医治当时所有的疾病,也没有赶出所有的污鬼;虽然「动了慈心」(41节),却没有解决当时所有人的需要。因为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地上服事人,目的并不是医病赶鬼、解决人肉身的需要,而是「宣传神的福音」(14节)。因此,主耶稣吩咐那人「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44节),因为主的时候还没有到。
那人没有顺服主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虽然是出于好心,结果却是好心办坏事:「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不能再自由地在城里传道。同样,我们若有意无意地把主耶稣传讲成一位医病赶鬼的慈善家、教人行善的道德家,实际上就是「另传一个耶稣」(林后十一14),叫人「另受一个灵」、「另得一个福音」(林后十一14)。这种「别的福音」(加一6)会妨碍「神的福音」(14节)自由地在人心中扎根,让人以自己为中心,看重肉身的需要过于神永远的计划,注意眼前的好处过于永恒的生命。传讲福音必须「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罗十一36),动机、过程、结果都根据基督,才能真正传扬「神的福音」。

为什么众人对耶稣的教训觉得奇怪?
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听「文士」的解经,只是停留在咬文嚼字的字句解释,比如安息日不能按电梯等刻板的规条。耶稣是神的儿子,祂的话是出于神,而不是凭着自己说的。神的话是带着权柄的,主耶稣叫人在祂的话语中看见了神的权柄,这是以色列人以前从未见过的。


References:
查经大全(Chinese):http://ccbiblestudy.net/New%20Testament/41Mark/41index-S.htm 
Bible 疑问(English):https://www.biblequery.org/mk.html 
圣经马可概要(the Bible project in Chinese):https://m.youtube.com/watch?v=QGXM9tGFJHk&feature=youtu.b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逐章讲解(Chinese):https://cmcbiblereading.com/2016/11/24/%e9%a9%ac%e5%8f%af%e7%a6%8f%e9%9f%b3%e7%ac%ac1%e7%ab%a0%e9%80%90%e8%8a%82%e6%b3%a8%e8%a7%a3%e3%80%81%e7%a5%b7%e8%af%bb/?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马可福音第二章(读经笔记)

      圣经日日读,今天进度:《马可福音》第二章,中英文经文听看链接如下,听读完的欢迎打卡,今天24小时内欢迎任何群友就此章提问,分享和讨论。
Https://www.biblegateway.com/audio/dramatized/niv/Mark.2,(马可福音第二章英语NIV dramatized 朗读版)
https://www.wordproject.org/bibles/gb/41/2.htm (马可福音第二章中文和合本朗读加文字)

马可福音纲要:
耶稣正式开始传道前(1:1-13)
1.施洗约翰传道的见证(1:1-8)
2.耶稣受洗  (1:9-11)
3.耶稣受试探(1:12-13)
(快要传道之前发生的几件事)

耶稣在加利利传道(1:14-9:50)
1.呼召第一批门徒:四个渔农 (1:14-20)
2.在迦百农传道:赶逐污鬼,治病 (1:21-34)
3.在加利利周围传道:赶鬼和洁净麻风病人 (1:35-45)
4.在迦百农的医治工作-治好瘫痪病人(2:1-12)
5. 呼召利未(2:13-17)
6. 与权贵争辩(2:18-3:12)
【耶稣在加利利大量外族人聚居的背部区域传道,行了许多神迹,又向广大群众教导祂的道理,耶稣阻止公众对祂的崇拜,花上许多时间来装备十二使徒,为祂的受死、复活和再来的传道工作做好准备。】

问:如何理解27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28 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安息日(the Sabbath)被普遍认为是犹太教(Judaism)主要节日之一。 Sabbath一词源于阿卡德语,本意为“七”,希伯来语意为“休息”、“停止工作”。 犹太历每周的第七日,也就是星期六。 犹太人谨守安息日为圣日,不许工作。但是什么叫工作呢?如何定义呢?因为怕犯安息日,就有一帮人仔细详细制定细则,这些人认为耶稣门徒掐麦穗在安息日是在“工作”,在安息日耶稣治病也是工作,都是不可以的。耶稣才指出他们的咬文嚼字书呆子行为。

基督教和犹太教中的安息日指的是星期五晚6:00至星期六晚6:00,即七日的第七日,旧约圣经记载,上帝用六天创造万物,第七日就安息了。 基督教中的主日指的是星期天,即七日的第一日,新约圣经记载,七日的第一日,耶稣复活了,所以称这天为主日。 这两日具有不同含义。 安息日是指星期六,守安息日就是守第七日安息日。

结合2:25-28一起看,根据摩西律法的规定,神殿内的「陈设饼」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出二十九32-33)。但大卫在逃避扫罗王的追杀时,他和跟从他的人吃了陈设饼(撒上二十一1-6),却没有被神定罪,因为神以怜悯为怀,祂重视人的生命过于律法的条文。法利赛人都承认大卫的行为在圣经上并没有受到责备,但他们也会认为这只是主耶稣为门徒开脱的辩解。所以主耶稣更进一步宣告,法利赛人众多遗传的规条,已经使安息日成为人的重担。神设立安息日是为了叫人得安息,但死守安息日教条就叫人被捆绑。主耶稣是神的儿子是「安息日的主」,表明祂有权柄支配安息日,有权柄解释安息日的律法。主耶稣要把人带进神国,就是叫人到祂面前得着安息、在神国里享用安息。祂喜欢赐给人真安息,而不喜欢人受安息日规条的束缚。神的本意是要赐福给百姓 要他们有安息, 并不是要加规条给他们。

Exodus
20:8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20:9 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
20:10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 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
20:11 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安息日的問題【上】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6-03 10:48
路加福音六:1—11

這段經文提供兩個有關安息日的故事。分別是在安息日耶穌替人治病,以及他的學生因肚子餓摘麥穗來吃。結果耶穌被那些一直想要找他麻煩的宗教領袖,指責他違背安息日不准做工的規律。安息日,這是由創世記第一至二章所描述,上帝創造宇宙萬物的背景延伸出來的法律規定。依照創世記第二章1至3節的記載,第七天作安息日,主要的目的是因為上帝以六天創造天地萬物,第七天就休息,並且祝福這一天,因此,安息日也可稱之為上帝祝福的特別日。為了表示對上帝創造及祝福的重視,摩西法律規定在這一天應停止所有一切的工作。而且不是只有人在這一天不做工,也包括了所有一切可幫助人生產的動物,例如牛、馬、驢等等動物,一切的工作都必須停止。還有,與主人生活在一起的寄居者(例如外僑)或是僕人(當然也包括了奴隸)在內,都不准工作(參考出埃及記二十:8—11)。原因就是要表明對上帝的祝福的重視。上帝的祝福不是只有對人(或主人)而已,而是包含著與人生活在一起的一切生存環境。因為只要人停止勞動,土地就跟著停止活動。這樣,大地就跟著人一起休息。換句話說,守安息日,就是在表示對上帝的尊重,也是在期盼上帝更多的賜福。相對的,不遵守安息日,就是對上帝不夠尊重,也是藐視祂的祝福。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惡,是不能原諒的罪。

另一方面,後來以色列人民對安息日有更深切的瞭解,認為安息日不但是對人生命的祝福,也是對以色列民族拯救的恩典(參考申命記五:12—15)。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與他們經驗到國家滅亡有密切的關係。過去因為要忙著賺錢,過好的物質生活,因此,忙碌到連安息日都忘記了。忘記安息日,就是忘記上帝賞賜生命、創造生命的恩典,也等於藐視上帝的祝福,結果使他們離棄上帝,導致最後一切所擁有的都失去了。因此,在亡國後,他們最深刻的反省就是必須遵守安息日。只有遵守安息日,他們才能緊緊記住上帝才是他們生命的主。因此,他們看安息日與整個民族存亡有密切關係,這就是申命記載描述和出埃及的歷史有密切關係之因。

因此,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瞭解:安息日,是上帝的對生命的一種祝福與賞賜,也是對人和整個生存環境拯救的恩典。

由於創世記僅記載說上帝在第七天就安息,停止一切的工,且祝福這一天。但是沒有說明是怎樣的停止一切的工,所以,摩西的法律在制訂的過程中,曾為了怎樣處分和判斷一個人有否做工而有了爭論,這就是民數記第十五章32至36節記載一個違反安息日而被判處死刑的例子。這個人是因為在安息日出去撿拾木柴被發現了。當時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這個人,後來決定處以嚴重的死刑—用石頭打死。原因是這對他們來說:一個人不守安息日,等於是藐視上帝創造和拯救的恩典。

問題就在這裡發生了,怎樣的才算守安息日?撿拾木柴不可以?那麼挑水可以嗎?衣服破了,可以拿針線縫嗎?類似這樣的問題都出來了。於是,經學教師為了要教導人民遵守一個範圍,就會對安息日加以解釋,並把這些解釋經過記錄傳承下來。但經過年代的輾轉,這些記錄下來的規律不會減少,只會與日增加。後來猶太人就出版一本名叫「米示拿」(Mishinah)的書,專門討論有關守安息日的規範。但即使是這樣,猶太人的經學教師還是分成兩個派系,其一是屬於較開放的一派,叫「希列學派」(Hillieh),另一學派是屬於較保守的,叫「蕭麥」(Shammai)。這兩派的人對摩西法律的看法也有差異。

在第六章第5節,我們看到第一個與宗教領袖因安息日問題而發生的衝突事件。原因是耶穌的學生在安息日摘麥穗「搓著吃」,這是路加這位作者特別指明出來的問題。馬太福音的作者提供一個很重要的資料,提到耶穌的學生是因為肚子「餓」了,所以才會摘麥穗來吃。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一個人如果肚子餓了,是可以在別人的葡萄園或麥田摘葡萄或麥穗起來吃的。在申命記第廿三章24至25節就這樣規定,如果一個人肚子餓了,可以隨便吃別人葡萄園中的葡萄,但不可以帶著籃子進去。如果經過別人的麥田,可以用手摘麥穗吃,但不可以拿鐮刀去割。因為籃子裝葡萄,可以裝很多;用鐮刀割麥穗,量更大。這條摩西法律的主要用意,對那些外出或是因貧窮飢餓的人來說,是很寬大的人道法律,讓他們免於飢餓的遭遇。因此,當耶穌的學生在肚子餓的時候,剛好經過了別人的麥田摘下麥穗來吃,並不違反摩西法律。即使是在安息日也不算違法,因為並沒有說安息日不可以吃東西、要禁食。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真正問題的中心是在這些學生摘麥穗之後,「用手搓著吃」這一點。這些宗教領袖他們是想要找碴,所以連用手搓麥穗都不放過。我們也可以這樣想:如果不用搓麥?,那要怎麼吃?只有牛才有辦法連麥楷都吃下去,人是無法這樣子吃的,除非是監牢裡的囚犯被刑罰時才有這樣的吃法。換句話說這些宗教領袖所看到的,已經不是人飢餓的需要,而是故意用摩西法律來找人的麻煩。如果是這樣,就已經失去了制訂法律的需要和真正的用意。這一點是他們在信仰心態上真正的問題。

耶穌當然知道這些人的意思,於是他舉出大衛也吃祭壇上的餅,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這些餅是只有祭司才可以吃,一般人都不准吃。但是大衛也在逃亡的時候吃這樣的餅,依照摩西法律,一般人吃祭壇上的餅,等於是違反摩西法律,可是卻沒有人追究這件事。再者,大衛為了在肚子餓的時候能夠吃這些餅,還是以欺騙的理由才得到的,如果要認真追究,罪更重。耶穌提出這個理由來反問這些宗教領袖,也是有用意的。他要讓他們知道:如果是遵守摩西法律,則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一樣,即使是國王也應該遵守。因為每個人在上帝的面前都是一樣,沒有貧賤富貴之別。如果國王肚子餓了,可以違法隨便吃的祭壇上之餅,那耶穌的反問是:我的學生肚子餓了,用手搓掉麥?吃,又為甚麼不可以?

另外一點:在馬太福音第十二章7節,耶穌也提出另一個述說這樣理由的精神。他引用先知何西阿的話,提到上帝的特性是:喜愛憐憫,勝過祭祀(參考何西阿書六:6)。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喜歡鼓勵人民獻祭,常常告訴人民獻祭越多,上帝越喜歡。有許多人就因為這樣,為了要讓上帝喜歡,有時還會去借錢購買牲祭到祭壇去獻祭。因為這些宗教領袖就是這樣教導人民的,說上帝很喜歡人給祂的奉獻。其實,這樣的教導是錯誤的。所有的萬物來自上帝,上帝怎麼會喜歡人所獻的這些牲祭、禮物呢?如果還因為獻祭的緣故而借貸過日,那豈不是為了獻祭而使生活更窮困了?這不會是仁慈的上帝喜歡看到的事。因此,耶穌特別引用先知何西阿的話來強化他對學生摘麥穗用手搓著吃的舉動。要表明的是:慈愛的上帝,對飢餓的人必定會憐憫、疼惜,而不是去計較飢餓的人是否用手搓著吃,或是否連不適合吃的麥?都吞下去。

接下來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提出一句很重要的話:「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這句話基本上已經清楚說明了整個創造故事的精神背景。安息日,顧名思義,就是要使人的生命得到祝福,而不是使人生存的力量受到限制。如果法律沒有從這個基礎來建立,反而讓人的生命受到束縛,這樣的法律就已經失去了設立安息日原有的意義了。

從這個事件我們也學習到一個基本的認識:今天如果我們用時間在討論哪一天才是安息日,就已經失去了安息日之所以為安息日的基本精神。我們應該討論的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回應上帝賞賜給我們生命的愛?我們有否很快樂、滿足地歌頌上帝的拯救與祝福?如果沒有,無論哪一天守安息日,都失去了它的意義;如果有,則在安息日在哪一天已經不是聖經所要重視的。


马可福音第三章(读经笔记)

      圣经日日读,今天进度:《马可福音》第三章,中英文经文听看链接如下,听读完的欢迎打卡,今天24小时内欢迎任何群友就此章提问,分享和讨论。 Https://www.biblegateway.com/audio/dramatized/niv/Mark.3,(马可福音第三章...